求明朝初期将军名录
你好,明朝神威大将军炮
明末,崇祯皇帝为防范清军,命令徐光启向澳门购炮。徐光启把此事交给通事陆若汉具体经办。澳门卜加劳铸炮厂特别重视其事,派出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大批炮手及炮厂的工匠伯多禄护送10门大炮进京。途经河北涿州,因发现涿州告急,便留下4门大炮协助防守,其余6门大炮则于1630年(明崇祯三年)正月初三日运抵北京。次日,由葡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试炮,非常成功。崇祯帝遂命京营总督李守琦同提协诸臣,设炮于都城要塞,精选将士习西洋点放法,并赐炮名“神威大将军”。
明末灭亡种子在开国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吗
说起明朝灭亡就不得不讲明朝的经济账,大明王朝可谓是将一把烂账算了一辈子,刚开国的时候还能够征蒙古,下西洋,可是到明末的时候却成天喊着喊“陛下,国库空虚啊”。遇到天灾说“国库空虚无法赈灾”,与到战事又说“国库空虚没有军饷”,最后直接是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给农民军推翻了,大明朝真可以称得上一个被穷死的帝国了。
明末真的穷吗?那时明朝的国库真的穷,而且是穷出水平来了,简单对比一下明朝末年与清朝末年。清末单单就《马关条约》来说就赔款了2亿两白银,还不算其它不平等条约的赔款。不仅仅是赔款还要购买军舰训练北洋海军,还要搞洋务运动,还要有供给清朝皇室的巨大开销和慈禧老佛爷的108道菜,这么多的开销项目楞是扛住了。反观明末时期,朝廷没钱北方的军费开支不足,皇帝为省钱的龙袍还要打补丁,国家没钱裁撤驿站(闯王失业了),国家没钱赈灾(闯王创业了)。明初还能搞搞大的国家运动,为何明末了连维持国家运作都很困难呢?
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了明朝的财政政策上。
明朝的宗室吃垮财政。明朝的宗室相当奇葩,明朝的宗室是由国家财政所供养的,而且宗室还有特权不需要为国家缴税。这样还不算完,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棣为了保证其他宗室不学自己,规定明朝宗室还不允许从政从商,不允许擅自与官员交往还不允许出远门。想想拿着花不完的钱,又不能够一展抱负又不能旅游散心,想找个人聊聊还被禁止。能干点啥了,除了每天花天酒地为大明宗室人口暴涨出力还能干啥,说白了大明朝是把宗室当猪来养。到明末的时候宗室人口总数预估也在20万人左右,这20万人可是按照皇亲国戚的待遇来养的。如果单单只是养也就算了,宗室的土地还不用纳税,导致大量官商与宗室勾结起来偷税漏税。明朝可是主要收取农业税哦,土地的税收可就占了大头。
明朝经济相当保守,明朝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当强烈。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了海禁直到隆庆皇帝才解除海禁。要知道在宋朝时候对外贸易可是占了财政收入相当大一部分,明朝财政收入几乎是农业税在支撑着。在明朝这种重农轻商的经济决策之下,如果风调雨顺不遇到大灾大难国家还是会正常运作的。可是面对人口暴涨的宗室,还遇到了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农业税占大头的大明王朝就头疼了,老百姓自己都没东西吃了,你这边还有宗室要养,你的财政收入又主要靠农业。这时又不巧了,后金又开始过来抢地盘,没钱开支军费怎么办!加农业税,裁撤驿站,然后救市闯王创业。而在宋朝却很少出现农民起义,即使起义也能花钱招安送入军队国家养着。如果明朝财政收入可以多样化,面对天灾之时或许财政就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说到底,明朝的经济烂账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定了下来,而其后270多年没有一朝皇帝改变过其经济模式。如果有一位皇帝能够改变明朝的经济模式或许明朝就不会衰落,至少不会当时农民不会起义,军饷不会发不出来。面对后金的崛起,或许能像万历三大征一样。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朱元璋在开创大明王朝后,为了使他创立的王朝能千秋万代,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巩固皇权,废除宰相制、设立特务组织,监控百官、严禁后宫和太监干政,以及严惩贪官污吏等等。
可是这些努力并没能阻挡明朝的灭亡,相反,他实行的一些制度恰恰为王朝的发展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其中,最严重的隐患就是他所推行的藩王制度,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朱元璋出身贫寒,辛辛苦苦打下江山以后,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过穷苦的日子,他精心的创立了一套完备的藩王制度,让子孙后代永享朝廷的供养。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按理说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给自己子孙分封藩王,让他们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这也本无可厚非,但是朱元璋所实行的这套藩王制度与其他朝代明显不同,明朝的藩王制度是世袭罔替制,具体制度如下: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在这种世袭罔替的藩王制度下,皇帝的儿子均封亲王,亲王的嫡长子袭亲王爵,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的嫡长子袭郡王爵,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然后,后世子孙非嫡长子的递减分封,直到的减为奉国中尉就不在递减了,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室子孙只能接受朝廷的供养,不准从政、经商。
这种分封法最初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随着朱元璋子孙的开枝散叶,分封的藩王们会越来越多,据统计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
朝廷要供养的皇室宗亲越来越多,逐渐的就成了王朝财政的一个负担,而且这些藩王们从皇帝那里赏赐得来或者后来自己用特权兼并而来的土地,只要计入他们名下,统统都不用纳税。这样一来,藩王们不仅有土地收入,不用承担赋税,朝廷还要从国库中拿出银米来供养他们,藩王们的土地和收入越来越多,而百姓们的土地越来越少,赋税越来越沉重,国库收入也越来越少,逐渐形成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
当百姓被压榨的不堪重负的时候,他们就会想着改变被压榨的生活。于是,等到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就集中爆发,最终大明王朝也毁灭在农民起义的大军手中。
我不同意博主的观点,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开国时的弊病,比如秦朝的军国政治,汉晋的分封制,隋唐的府兵制(演化为藩镇割据),宋朝的重文抑武,元朝的草原传统。可是未必这就是导致王朝最终灭亡的源动力,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灭亡的原因四个字“内忧外患”,先说外患:与蒙古各部落的长期硬刚无疑是明朝前中后期最大的消耗,明末又经历了“万历三大征”,这都是对大明的额外消耗,特别是“朝鲜战役”消耗最大,最终导致女真崛起,以及后续“满蒙联盟”的形成。再说内忧:小冰期的到来无疑是这个农业王朝的终极灾难,全国各地义军峰起,给大明来了个正宗的釜底抽薪。然而我觉得这还不足以导致大明亡国,大明还有N多机会实现退守江南,划江而治,再现南北两朝,可是无休止的党争(阉党与东林党)最终导致大明已经成了一个烂透了的空架子。综上,我认为大明的灭亡原因是中后期慢慢积累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至朽败非一时之恶
明末灭之种子在开国时已经埋下了?
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能够通过参加义军,得到义军守领郭子兴的信任,广招幕兵,攻占元朝京城,消灭陈友谅,杀死张士诚,建立了明朝!确实是一个奇迹。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强化政权的专制,朱元璋费尽心机采取措施:如废除宰相制。让自己的皇权和相权合为一体。表面上看来,朱元璋觉得对皇权解除了威胁,不引争端,可保子孙千秋万代江山。其实,这是典型的自我安慰而已。也为明末灭亡埋下了种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朱元璋本人,确实凭着自己的能力将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随着子孙后代的能力不强几乎不能完全掌控朝局。于是,信任宦官在朱元璋的晚期开始萌芽了。
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黄羲之在《明夷待访录》中所言:
正是重用宦官,造成了皇权的旁落。从而发生了很多宦官专权上做了很多祸国秧民之事,在大明史上堪称奇葩多多!
最典型的宦官王振和土木堡之变。
九千岁魏忠贤的凌驾皇权之上。
还有崇祯和他的三千净军。
就是重用宦官直接导致大明走向灭亡。
自从朱元璋江山稳定后,为了防止有功之臣居功自傲,拥兵之重,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屠戳功臣就是其中之一!
题主的话是对的,同时题主的话也适合任何一个古代王朝。
明朝最终亡于农民起义。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了,他们一定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义。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统治者造成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严重。
尤其在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还要加税(辽饷、练饷、剿饷),那对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最终不得不起来反抗。
每个王朝的灭亡都大同小异。
比如明朝,在崇祯当政之初,或者之前的某位皇帝,如果进行自我革命的话,那一定能度过危机。
怎么自我革命呢?那就是重新分配土地。
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每个王朝的循环都是:以土地为开始、因土地而结束。在开国之初,基本都经过了改朝换代战争。战争后果是:人口大幅减少、土地多且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就迎来了大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豪强开始土地兼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最后陷入动乱。
如此循环不已。
如果统治者能认识到这个规律,在一定时期进行自我革命,那这个问题将得到缓解。
就以明朝为例。
明朝的权贵(皇帝、皇族、皇亲、宦官等)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抢老百姓的土地,特意说明,是明抢啊。他们抢来的土地就作为自己的庄田。
我曾经做过统计,明朝的皇帝庄田、藩王庄田、勋戚宦官庄田,数量惊人。
皇庄从朱棣时期就开始建立了,后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在北直隶和湖广都有,北直隶皇庄总占地37595顷,湖广安陆皇庄占地39000顷。皇帝直接占田总计为七万六千余顷左右,占全国耕地比重超过1%。
除了皇帝自身的庄田之外,还有另一个占地大头:藩王庄田。
明朝全国只有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几个省没有藩王府,这几个省的耕地总和约200万顷。其他省的耕地合计500万顷。河南省有九位藩王,共占地77000顷,约占河南耕地总面积的10%。那么按此比例推算,全国藩王庄田大约共有50万顷。